《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面对各级各类学校点多、面广、分布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慢等问题,近年来,甘肃省天水市把基础教育发展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方位推动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优化布局结构,科学配置资源。天水市针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主动应对主城区人口增加、优质教育需求和城市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变化,编制完成《天水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制定“一县一策”布局优化方案,科学规划乡村幼儿园,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学校,普通高中集中到城区办学,整合生源萎缩的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已撤并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进行科学调度,满足较大规模学校的办学需求。
调整建设重心,推动扩容提质。针对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和流动性大的实际,不断盘活资源存量,扩大增量,教育项目重心由农村学校向城镇转移,基础设施由保障基本运转向扩大优质资源转移,持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保障民生实事项目落实,建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教师周转房,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增学位等建设项目,近三年新增城镇学位4.88万个。
优化教师结构,激发办学活力。积极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流动变化,多渠道引进急需和高层次人才,及时调整农村学校富余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补齐薄弱学科短板,优化教师学科结构。加大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力度,选派城区学校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选派农村教学骨干到城区优质学校挂职历练,把城区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农村薄弱学校,抬升基础教育“谷底”,提升城乡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教帮扶,引进天津等地区优秀校长教师力量,组建专家顾问团队,强化督导,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三区”支教,以点带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二、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探索教育联盟共同体模式。制定出台《天水市进一步深化联盟办学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建立“市县结合”管理机制,坚持“多形式结盟、全学段覆盖”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教育联盟”办学模式,坚持学段、地域和管理层级分步实施,学校自愿联盟,自主开展活动,自主探索发展模式,全市共组建教育联盟147个,参与学校704所。搭建教学互联、教研互通、教师互动、学校互帮平台,以强教师队伍、强教研活动、强校园文化、强活动竞赛等“四强”活动为抓手,立体式多维度组织开展区域内学校管理研讨、教学观摩交流、下沉式帮扶指导、跟岗培训等活动,实行管理联结、师资联通、教研联合、特色联创、质量联评,形成学校发展统一规划、教育教学统一安排、教研教改统一开展、教育资源统一共享、教育成果统一转化,全面形成城乡一体协同发展、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区域教育品牌发展的新格局。
探索“农村教育园区”办学模式。立足破解“城镇挤乡村弱”难题,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教育园区,以农村教育园区为枢纽建立区域互动联合体,园区统一安排课表,统筹协调教师,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实行“固定走教”,对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实行“巡回走教”,促进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优质与均衡的协同联动。全市已建成农村教育园区10个,形成较为成熟的学区一体化管理机制,加强农村教育集约化管理,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办学质量。
探索“名校办分校”模式。坚持以集团化办学推动办学质量整体提升,探索“优质学校+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等多种方式,14所名校创办分校16所,惠及学生4万余人,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增强薄弱学校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孵化新的优质学校,保障阳光招生政策落地落实,有效破解城区择校现象,体现教育公平。
三、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促进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制订天水市教育数字化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培训先行,联合创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分批次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坚持示范引领,建立名校带弱校、城区学校带农村学校、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学校带入门学校的三级联动机制,建成20所“市级人工智能创客教育示范校”。坚持应用普及,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乡镇以下学校普遍开设编程课程,人工智能教育普及面逐年扩大,天水云教育平台汇聚教育优质资源达1.8万条,累计播出教育资源1.2万小时,覆盖836所学校,不断激发基层学校的创新活力和动力。
全方位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出台《天水市基础教育教研改革“六大行动”实施方案》,探索强化教研教改提升质量新路子。强化兼职教研员示范引领作用,兼职教研员负责制订辖区内教研骨干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培训交流活动,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强化学科基地统筹协调作用,以陇原名师、学科带头人为主体建设学科教研基地65个,纵向联系各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重难点、热点问题追踪研究,加强连片教研、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和专题研修,精准研究课堂“薄弱点”,确立教师“生长点”,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教研工作格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片区教研辐射推动作用,开展多主题片区学校教研活动,瞄定新课标、核心素养等关键目标,围绕大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小初高各学段衔接等主题,通过同课异构、同课续构、优质示范课展示等活动,拉长教研链条,增强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度和紧密度,不仅促进了片区内学校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而且有效缩短了学生跨学段升学的适应期。
构建小班教学模式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瓶颈。聚焦农村小规模学校“班额小、资源散、活力弱”的现实困境,打出技术赋能、文化浸润、机制创新“组合拳”,构建起具有地域特色的“一三四五三”小班教学模式。“一标”导航即学习目标贯穿教学始终;“三单”即设计前置性作业单、过程性作业单、后置性作业单三个学习任务单;“四动”即开展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校际互动、家校互动等多方互动;“五环”即课堂中确定预习交流、疑难反馈、合作互动、展示提升、检测补救等五个环节;“三伸”即通过课后实践、作品展示、作业巩固促进学习在课外的拓展延伸。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向“主动创”、教师从“单一教”向“教学研”、学校从“薄弱校”向“好学校”的转变,家长满意度逐年提升,小规模学校成为“小而活、小而趣、小而亲、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高效”的乡村特色教育名片。
基础教育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职能。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在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等方面着力,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杨瑞峰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人民教育》2025年第10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